您的當前位置: 中國鍛壓網 > 資訊中心 > 正文|
2014年,是中國汽車工業變革的一年:政府部門加大了汽車業反壟斷調查,豪華車降價、降低零部件及服務的價格應對反壟斷調查;合資品牌繼續進行產品、渠道的下探,搶灘三四線市場;而中國的自主品牌則進行著技術、品牌的升級與整合,卻遭遇了市場占有環比“十二連降”的陰霾…… 接下來,這場變革將愈演愈烈,從過去的“粗放式”發展轉向“精細化”是趨勢之一,無論是自主品牌還是合資及豪華車品牌,“掘金”當從發掘細分市場的需求開始。中國汽車市場的“高速增長”時代一去不復返,增速放緩使得很多汽車經銷商經營遇困,品牌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優化、梳理渠道,實現盡可能多的經銷商盈利,或者減少虧損而永續經營。 隨著合資品牌不段下探,在中低價格段,車企的利潤越來越低,新一輪的競爭在10萬~20萬元區間,在這一范圍內找到固定人群,細分市場成為各個主機廠特別是自主品牌的關鍵,如何實現聚焦策略是各個自主品牌的關鍵考量,例如長城汽車就將自己精準定位于打造高性價比的SUV,奇瑞和吉利也開始了其品牌“瘦身”策略。 找準定位后,提振中國汽車產業依舊靠技術創新。技術突圍不能是搭空中樓閣,借助市場換技術是不可持續的,帶來的繁榮也是虛假繁榮。像長安汽車,過去一直在埋頭修煉內功,在技術創新方面有著自己的長遠規劃,在今年自主品牌普遍遇挫時,似乎未受牽連。 中國汽車業的技術突圍,不妨借鑒一下中國的航天工業模式。中國航天業起步之時,基礎工業薄弱,技術落后、人才急缺,而國外又進行“技術封鎖”,一方面自力更生根本技術,另一方面將軍品實現民用化轉變,最終靠獨立自主取得了今天中國航天業的成就。 過去各大汽車企業在技術研發領域都進行了大量的投資,購買了一部分國外的平臺技術等,但是拿來的技術可持續性還是存在問題。未來在技術領域,建議幾大汽車集團間進行聯合攻關,共同開發,共同享有研發成果的知識產權,比現在靠單一企業研發效率要高很多。但是這方面突破各個公司的地區政府利益,條塊劃分等問題要做的工作還是很多。 目前汽車產業的投資大多圍繞著低碳化、信息化、輕量化與智能化進行,這是除核心技術之外,汽車產業的新市場機會。在智能汽車領域,自主研發智能設備ADAS及聯網車技術是中長期實現的方向;而無人汽車始終不是重點,因為不論在技術上、倫理上還是法規化,存在著重重阻礙,不要抱任何幻想。 總之,中國的汽車企業在技術創新上必須腳踏實地地做研發,光靠集成和合資引進,未來還是會有不確定的風險。 |
![]() |
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:掃一掃,立即關注!
關注"中國鍛壓網",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。 添加方法1: 在“添加好友”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:chinaforge 添加方法2: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|